您好!欢迎您进入江苏壹贰叁法律咨询有限公司官网!
大家都在搜:

 

或者

醉男加油站点燃摩托 我国法律如何处罚放火罪?

时间:2019-07-31 浏览: 来源:未知
导读:据报道,曲靖25岁的刘某酒后调戏加油站女员工,之后还笑着点燃正加油的摩托车。昨日,记者从曲靖麒麟警方获悉,因涉嫌放火罪,警方依法对刘某进行了刑事拘留。那么,我国法律如何处罚放火罪?如何 放火罪?下面...
导读:据报道,曲靖25岁的刘某酒后“调戏”加油站女员工,之后还笑着点燃正加油的摩托车。昨日,记者从曲靖麒麟警方获悉,因涉嫌放火罪,警方依法对刘某进行了刑事拘留。那么,我国法律如何处罚放火罪?如何 放火罪?下面,由123律师网小编为你讲解有关内容,欢迎阅读。

 
  据云南麒麟警方消息,7月23日22时46分,云南曲靖市麒麟区东山镇某加油站内出现惊险一幕:一名加油站女员工正在为一摩托车加油,摩托车上下来的一名男子突然伸手摸到她的脸上进行调戏,她随即打开对方的手。然而,没有想到,对方竟然没有收敛,一面语言侮辱,接着又从裤包内掏出打火机笑着点燃了摩托车。火焰迅速将整个摩托车车身及加油枪笼罩,加油站女员工一面呼喊,一面去拿灭火器。周边群众看见后赶来,一同使用灭火器将正危险燃烧的大火扑灭。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更大的后果。
 
  加油站工作人员随即拨打110报警。东山派出所民警赶赴现场,将涉嫌纵火的犯罪嫌疑人刘某当即抓获。因涉嫌放火罪,警方依法对刘某进行了刑事拘留。
 
  调查查明,刘某家住富源,之前因在网上买的手机被偷,找不到又没报警,心情不好。当天来到东山镇和亲朋聚会,又发牢骚又多喝了几杯。酒一下肚,就控制不住了自己,想到刚新买的手机就丢失,自己却还要按期偿还分期贷款,怒火中烧,无处发泄。
 
  酒足饭饱后,刘某搭表弟所骑的摩托车准备回家,看到摩托车快没油了。两人只好骑着摩托车来到就近的加油站加油。此时,无处发泄的刘某,看着加油的女性工作人员身边没人,在酒精的刺激下,作出了荒唐的一幕。
 
  根据《刑法》第十八条第四款明确规定:“醉酒的人犯罪,应当负刑事责任。”也就是说,醉酒后的人犯罪和正常人犯罪在法律上同等对待。根据《刑法》 百一十四条之规定:放火、决水、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、放射性、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,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,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 
我国法律如何处罚放火罪?
 

 
  1、犯放火罪的,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,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 
  “尚未造成严重后果”包括两种情况:一是放火行为没有造成任何实际损害后果;二是放火行为造成了一定的实际损害后果,但并不严重。
 
  2、致人重伤、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,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、无期徒刑或死刑。损害极端严重的,处死刑或无期徒刑。
 
  “重大损失”的标准,一般为损失5万元以上。
 
  3、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,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。
 
  4、对于触犯放火罪的,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。
 
  需要注意的是,并非所有的用放火方法实施的犯罪行为都构成放火罪,关键是要看放火行为是否足以危害公共安全。如果行为人实施放火行为,而将火势有效地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,没有危害也不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、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,就不构成放火罪。而应根据案件具体情节,定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或故意杀人罪、故意伤害罪等。
 
如何 放火罪?
 

 
  (一)焚烧自己财物
 
  标准看其是否危害公共安全。如果威胁到公共安全,则属于放火罪;如果没有,则不以犯罪论处。一般而言,对独门独户放火不宜以放火罪论处。
 
  (二)放火罪与故意杀人罪、故意伤害罪
 
  1、以放火的手段杀害(烧死)特定个人的行为,即为了杀人而使用危险方法,危害或者足以危害到公共安全的,以放火罪论处。
 
  2、为了杀人而使用了危险的方法即指向的特定的对象,没有也不可能危害到公共安全的,应当以故意杀人罪或者伤害罪论处。如在单独的一家人房屋放火以及在某人家中的饭碗中投毒。
 
  3、杀人以后,使用危险方法毁尸灭迹的,应当实行数罪并罚。
 
  (三)放火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罪
 
  放火焚烧财物,危害到或者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,定放火罪;如果放火焚烧的是他人财物,并没有危害公共安全,可以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。
 
  (四)放火罪与破坏交通工具罪、交通设施罪
 
  行为人以放火的方法实施破坏交通工具或者交通设施等,既具备放火罪的构成要件,也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或者交通设施罪的要件,此种情形属于法规竞合,应当适用破坏交通工具罪或者破坏交通设施罪定罪处罚。

article_er.gif

400-928-1238

服务时间:周一至周六8:00~22:00

公司介绍 | |诚聘精英 |帮助中心 |网站地图 |意见反馈 >>

Copyright © 江苏壹贰叁法律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苏ICP备16000610号